一个人面对质疑时的态度,取决于认知水平的高低。
行为心理学中,有一个词叫“习惯性反驳”。这种心理的人,不管你跟他说什么,他张口就否定你,跟你唱反调。你说东,他讲西,你谈价值观,他聊方法论。你越是试图跟他讲道理,谈逻辑,便越是感到心力交瘁。其实,这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,而是认知的差异。一个人的认知,决定了他所看到的世界,和他思考问题的方式。《庄子》里说:“井蛙不可语于海者,夏虫不可于语冰者。”认知水平不同的人,沟通起来非常困难。1
作家格非,在小说中写过这样一个大学生。有次上文学课,老师讲到神话中的张果老。正讲到:“张果老倒骑毛驴,正走着……”未等老师说完,这位同学立马站起来,打断老师说道:“张果老究竟是往前走呢,还是往后退?”老师回答:“当然是朝前走。”这位同学大声说道:“他明明是倒骑毛驴,你怎么能说往前走呢?”老师哑然。讲到《论语》时,老师说:“孔子教导我们,父母在,不远游,游必有方。”这位同学站起来质问:“孔夫子高堂健在,却四处周游,并不是游必有方啊,这岂不是自己打自己脸吗?”老师听后,气得半天没说出话来。后来讲到宋诗,老师提到苏轼的《惠崇春江晚景》,夸赞说:“春江水暖鸭先知,简单一笔,见微知著,简直妙极。”刚说完,这位同学就发出质疑:“这诗哪里妙,鹅也先知,为什么偏偏只说鸭呢?”听了这话,老师再也忍不住,一拍桌子,把他赶出了教室。毛姆在《月亮与六便士》中写道:你要克服的是你的虚荣心,是你的炫耀欲,你要对付的是你时刻想要出风头的小聪明。就像故事中的学生,不管听到什么,总是习惯性地质疑,以达到哗众取宠的目的。层次越低的人,就越是喜欢耍弄小聪明,热衷于在言语上战胜别人。2
有一位研究古代服饰的老教授,经常去逛旧书市场。3
4
一个人面对质疑时的态度,取决于认知水平的高低。认知水平低的人,一味逞口舌之争,无论别人说什么,都会下意识地反驳。而认知水平高的人,站得高,看得远,更能包容不同的声音。投资人查理·芒格曾提出一个“认知模型”,他将认知分为三个层次。第一层,一元思维认知。低认知的人,都是单线思维,常常以自我为中心,无法和外界的观念兼容。就像第一个故事里的学生,不管你说什么,他第一反应就是打断你,与你争辩。心理学上,有个词叫做“选择性注意”。就是指低认知水平的人,只能看到对自己有利的部分,却总紧盯着别人的缺点和漏洞。当遇到事实和自己的认知相违背时,他们总是通过辩驳,来获得言语上的胜利。第二层,二元思维认知。“我不同意,但我尊重你”,这是二元认知模式的人,最常说的一句话。这种人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,能认识到世上没有绝对的正确或错误。就像第二个故事中的老教授。书贩出言嘲讽,他反而站在对方的立场去考虑,明白每个人的局限性。具有二元思维认知的人,从不做无意义的争辩,即使看法不同,也会报以理解和尊重。第三层,多元思维认知。多元思维认知的人,他的认知系统在大脑中就好比一棵大树。源源不断地吸收外部的信息,自动进行筛选,去芜存菁,给自身提供养分。就像第三个故事里的黄永玉,面对质疑,非但没有驳斥,反而吸收了其中有益的部分。这种人,往往能将自己调成兼容模式,通过博观而约取,不断打破自身边界。5
最后,来看一张图。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